根管治療前先了解:根管治療要幾次?牙齒抽神經會痛幾天?!

1,672 次瀏覽

撰文/徐逸竹醫師(品悅牙醫 家庭牙科)

牙齒突然痛起來,是大家最不想面對的惡夢,常常也無法預知。最常見的不外乎是牙齦、牙周發炎或是牙齒神經痛(牙髓炎)。

本篇要和大家介紹牙齒神經痛(牙髓炎)要怎麼治療?以及民眾通常會遇到什麼術後問題及疑惑。

牙髓炎常帶來「抽一下抽一下的疼痛感」,甚至會痛到半夜睡不著。成因大多是蛀牙蛀到神經引起,有時也有可能因牙周病或是外力受傷導致。前兩者是有辦法透過「定期口腔健康檢查」回診中,盡量去避免的。

一、什麼是根管治療?抽神經到底在抽什麼?

首先,大家可以先有一個概念,牙齒不是實心的,在堅硬外殼下裡面有神經血管住的房間以及其所走的道路,稱之為牙髓腔

想像牙齒分成兩部分:

  • 牙冠:在骨頭牙齦外,也就是口內看的到的是牙齒的頭,稱之為牙冠
  • 牙根:在骨頭裡面,連接齒槽骨,稱之為牙根

牙冠內部有較大的房間,充滿神經血管住在裡面,並向下延伸出很多道路管路通過牙根和骨頭相接(根管)。

牙齒剖面圖
牙齒剖面圖

蛀牙從外部開始侵犯,琺瑯質→ 象牙質 → 牙髓腔。

一旦細菌進到牙髓腔且發生不可逆的發炎反應,就會造成牙髓炎,通常會伴隨劇烈疼痛

有些人很能忍痛,搭配止痛藥,隨著時間流逝,也許就不痛了,但其實有可能是神經已經被感染到壞死了,但細菌還是存在,久而久之有可能細菌就往齒槽骨延伸,造成根尖膿腫甚至蜂窩性組織炎

所謂的「抽神經(根管治療)」,其實就是清除牙髓腔及根管內的感染組織與細菌,並非真的把神經抽出來是治療牙髓炎、神經壞死和根尖囊腫的方式。

延伸閱讀:
不想抽神經?「活髓保存術」是深度蛀牙救星!
刀下留牙啊~深度蛀牙除了根管治療還有活髓保存術?

根管治療的六項治療步驟

步驟一

先確認牙位與牙髓發炎的原因。

步驟二

將蛀牙移除,打開牙髓腔清除受感染的牙髓組織。若是臨時緊急處理,醫生會先做到此步驟,減緩病人疼痛,待下次約診繼續進行較詳盡的治療。

步驟三

使用根管銼針、震動鑽針等器械,搭配消毒沖洗液,將牙根內或根管壁上細菌清除並擴大塑形。

步驟四

若是根管較複雜或發炎嚴重,會先置入根管藥物並封填暫時型材料,讓藥物作用一段時間,待下次回診繼續。

步驟五

確認牙髓腔及根管內部清潔乾淨後,根管會以馬來膠或是生醫性材料進行充填。

步驟六

根據情況,在牙髓腔內部放釘柱或是充填樹脂,外部以全包式假牙或覆蓋式齒雕保護。

根管治療的六個步驟
根管治療的步驟

二、根管治療到底要幾次?為什麼別人一次我卻要四次?

哪些情況下根管治療需要比較多次?關鍵在這五點

  • 主根管數目:前牙大多是 1~2 根;後牙 1~5 根都有可能。越多根管數就需要更多的時間清創,且其實根管像是樹枝網絡複雜,器械能觸及的地方有限
  • 根管型態:每個人牙齒根管型態不一,有些是一分二、二合一等,形狀從圓形、橢圓形、啞鈴形,甚至 C 形都有。
  • 根管大小及彎曲程度:根管細小、鈣化,或是彎曲弧度大,都會增加治療難度。
  • 感染程度:嚴重發炎、牙髓壞死或有腫脹需要引流時,都需要考慮多次放藥控制細菌叢。
  • 個體差異:病人張口度較小,或是顳顎關節不佳無法久張久躺,容易反胃噁心想吐。

因此根管治療次數沒有固定標準,切勿為了縮短治療時間而降低醫療品質,上述種種原因都會影響根管治療需要回診的次數。

針對單次或是多次根管治療,根據研究顯示,只要能將細菌清創,按照標準步驟使用橡皮障隔離,單次和多次對於無論短期或是長期的治療成功率或是術後疼痛情形是沒有顯著差異的。1

案例提供:根管專科陳志恆醫師 品悅牙醫
案例提供:根管專科陳志恆醫師 品悅牙醫

三、顯微根管治療真的可以一次完成嗎?如果使用特殊儀器有可能縮短根管治療的次數嗎?

            大家了解到其實根管治療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後,牙科的設備也在不斷的進步,臨床上可以更有效的清創或是加速療程減少次數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 電腦斷層:除了一般的 2D X光片影像外,可以使用電腦斷層來輔助醫師判斷根管治療的複雜程度及走向或是根管數目。
  • 顯微鏡輔助:利用顯微鏡輔助,根管治療放大倍率越高,視野更清晰,能幫助醫師尋找細小或鈣化根管。複雜的根管型態也能清創的較徹底。另外特別提,根據研究顯示,針對根尖手術的成功率來說,有顯微鏡輔助下的成功率有 94% 相較於傳統的 59% 成功率高出許多2
  • 超音波器械:輔用超音波根管治療工具,其相較於傳統的器械細小,比較不會擋住視野,同時切削能力較弱,比較不會移除過多齒質、降低穿孔機率、協助通鈣化根管,或是分離器械,也能增加沖洗藥劑的殺菌效果。
  • 鎳鈦旋轉器械使用鎳鈦旋轉器械提升根管壁擴大效率。
案例提供:根管專科陳志恆醫師 品悅牙醫
案例提供:徐逸竹醫師 品悅牙醫

延伸閱讀:顯微鏡根管 vs 一般根管治療的差異?花錢真的就能成功嗎?

四、為什麼抽神經不能一次做完?醫師不是偷懶吧?

上述講了那麼多,大家應該不會覺得醫師在偷懶或是想要多賺掛號費吧,有時分多次治療是為了更好的治療品質,以及降低病人的張口時間降低不適

如何更有效的殺菌,除了醫師努力的使用物理性的清創(根管銼針),也要搭配適當濃度的根管沖洗液(化學性的清創),並視情況搭配根管藥物(氫氧化鈣),通常置放時間是一週到兩周

除了根管藥物本身需要時間發揮效果外,牙醫師需要看治療成效的反應(病人疼痛的緩解與否或是膿包是否消除),來判斷後續的處理方針,所以常常根管治療療程會間隔一到兩周不等

案例提供:根管專科陳志恆醫師 品悅牙醫

五、抽神經會痛幾天?牙醫師告訴你哪種痛是正常的

通常病人因牙髓炎就診時都是極度疼痛,且大多沒有預約,醫師在有限的情況下,如先前文章段落所述,會先做牙髓腔的部分清創,搭配止痛藥物,大多病人的不適回去後能減緩許多。

在本次治療中,有可能因為牙齒正在發炎,對麻藥的成效不彰,所以過程中還是比較有感覺,尤其是對震動,可適時的反應給牙醫師知曉。

輕微疼痛通常 2-3 天可緩解

根管治療療程中,一般輕微的術後疼痛(酸痛脹感)大約兩到三天可緩解,可適時搭配止痛藥物。

但有些狀況要特別注意,根據研究顯示,發生的明顯術後疼痛機率有 8 % 左右3

其中原因各家研究不同,但大多數可歸因於術前疼痛狀況明顯的病人,或是有根尖囊腫或是根管壞死,而後者是常常醫病關係緊張的原因,從牙齒本來不怎麼疼痛的狀況(慢性發炎),但因為新的治療刺激而轉變成疼痛腫脹(急性發炎)。

這其中機轉變數太多,身為臨床醫師自是偶爾會遇到難以完全避免,只能給病患建立正確的疼痛預期,小心因應,若是疼痛不適盡早回診。

哪些疼痛需要額外注意?

根管完成後,有些牙齒敲還是會有一點感覺,這並不能判斷根管治療成功與否的依據,尤其是在治療之初就有根尖發炎或是牙周膜韌帶變寬的狀況下,不能期許短時間內就毫無感覺,隨著時間會慢慢降低感受

如果咬會痛甚至影響進食,或許就要考慮額外的鑑別診斷(牙齒是否有裂的可能性,額外遺失根管)或是再給予時間追蹤。

六、根管治療(抽神經)常見問題,全部整理給你看!

Q:根管治療完一定要做牙套嗎?

根管治療完的牙齒,齒質較脆弱,在後牙會建議做全包式假牙或覆蓋式齒雕,降低之後咬裂機率。在前牙若咬力不重且齒質缺損不多的情況可再評估。

案例提供:徐逸竹醫師 品悅牙醫

延伸閱讀:
蛀牙後,要做3D齒雕或假牙?兩個差在哪?
牙齒抽神經後,一定要套假牙嗎?假牙像是根管治療後的安全帽
抽完神經要怎麼選假牙牙套?牙醫師教你挑!

Q:根管治療做到一半不想做了會怎樣?

根管治療的成功除了清創細菌外,完成緊密封填根管是非常重要的。

若沒做到此步驟,細菌再次進入的機會高,日後易再次疼痛,增加後續治療難度或甚至因為牙冠上還是暫時的封填材料或是齒質脆弱而咬斷面臨要拔牙的狀況

案例提供:徐逸竹醫師 品悅牙醫
案例提供:徐逸竹醫師 品悅牙醫

Q:成功率高嗎?治療後牙齒還能用多久?

成功率高低有非常多因素,例如一開始的發炎程度,根尖病變囊腫的大小,牙髓炎的引發原因,根管的複雜程度,病患的配合與否,醫師的技術以及搭配的輔助器械(顯微鏡超音波等)等等都會有影響。

成功的根管治療搭配密合的牙冠保護搭配良好的口腔衛生,一般來說可以撐 10 年以上而且根管治療是被拔牙前的最後一道防線,相信大家都想盡辦法留住自己的牙齒。

Q:根管治療後的照護須知與注意事項?冰的熱的要忌口嗎?

  • 根管治療完術後 2~3 天可能會有些許不適,可搭配止痛藥減緩,若是持續未改善請盡速與診所聯絡回診
  • 根管治療期間以及尚未做假牙保護前,避免咀嚼太硬食物,降低咬裂風險,若暫時填補物脫落請盡速回診
  • 切勿自行因不痛而中斷療程,依約看診
  • 若有施予麻醉,請待麻藥作用完全再進食,避免咬傷或燙傷
  • 治療期間仍應維持正常口腔衛生
  • 治療完成後依照醫囑盡快完成適當的贋復保護,以確保治療成果,避免咬裂
  • 根管完成後大部分臨床症狀可緩解,若是病灶擴及根尖感染骨質,則可能需長期追蹤,方知是否需要手術介入

結語、想對讀者說的話

根管治療的價值在於保留自然的牙齒,希望透過本篇讓大眾對於根管治療有更多的認識,經過適當的治療搭配器械輔助,良好的醫病關係,增加根管治療成功率。最重要的是透過定期檢查盡量減少突發性疼痛的機會。

遠離蛀牙、牙周病!牙醫教你不花冤枉錢的用對牙刷、牙膏、漱口水、牙線、牙間刷、沖牙機 Ft.徐逸竹醫師【品悅牙醫】

參考文獻:

  1. Treatment outcomes of single-visit versus multiple-visit non-surgical endodontic therapy: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Amy Wai-Yee Wong.  2015 Dec ↩︎
  2. Outcome of Endodontic Surgery: A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Part 1: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Root-end Surgery and Endodontic Microsurgery, Frank C. Setzer,J Endo 2010 ↩︎
  3. Flare-ups after endodontic treatment: a meta-analysis of literature, Igor Tsesis, j.joen.2008 ↩︎

徐逸竹醫師

家庭牙科

專長:
人工植牙
全瓷美學
全瓷冠/陶瓷貼片/微創齒雕
兒童牙科
兒童與成人鎮靜麻醉搭配治療
牙周治療
牙周雷射治療
活髓保存術
牙齒美白
家庭牙科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
台北榮民總醫院牙科部醫師
台灣國際植牙醫師學會 植牙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植牙全國聯合醫學會植牙專科醫師


※聲明:文章為醫師的經驗談,每人口腔情形盡不相同,如有不適儘早就醫檢查才是正解


聯絡我們


03-657-9192
竹北品悅牙醫官網
品悅牙醫 Google Map
品悅牙醫 APP
品悅牙醫 部落格
品悅牙醫 Facebook
品悅牙醫 YouTube
品悅牙醫 Instagram

*本站文章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品悅牙醫診所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或作為背書等行為,以免觸法。引用句子請附上原文標題、作者及原文網址。如需轉載請來信 premierdent9192@gmail.com

Spread the love
目錄